唐明宗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(927年3月21日),趙匡胤誕生於洛陽夾馬營(今河南省洛陽市?河回族區東關爽明街北段)[4][5],是趙弘殷次子
,母親杜氏。依《宋史・太祖本紀》記載,趙匡胤為“?郡人”,然而此處應是依?郡趙氏的郡望所指,實則屬籍保州(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)。[6
][7]年長後離家遊?,投奔復州防禦使王?超,不被接納。繼而往依隨州刺史董宗本,卻遭其子董遵誨憑勢欺侮,趙匡胤於是辭別北上。[8]948
年,趙匡胤投奔後漢樞密使郭威帳下,隨軍征討李守貞。951年,郭威稱帝,國號「周」,是為「周太祖,趙匡胤得補任東西班行首,加拜滑州(今河
南省安陽市)副指揮使。953年,郭威養子柴榮擔任開封府尹,調趙匡胤至京師(今河南省開封市)任開封府馬直軍使。崛起参?:高平之?高平之戰
954年初,周太祖逝世,外戚柴榮繼位為周世宗,趙匡胤調任中央禁軍。北漢及契丹隨即趁喪入侵,邊報頻仍,世宗決定親征,趙匡胤任侍衛將領
隨行護駕。4月,周軍與北漢軍大戰於高平(今山西省晉城市高平市),趙匡胤率二千人參與戰鬥,並身先士卒,親自衝鋒,北漢軍披靡,七千餘人
投降。[9]時正?南風,周軍因風奮?,北漢軍大敗[10],周軍趁勝圍攻河東城,焚燒城門,趙匡胤於戰鬥中遭流矢射中左臂[11]。高平之戰後,世
宗拔擢趙匡胤為殿前司都虞候,領嚴州(今浙江省湖州市コ清縣)刺史[12],並命趙匡胤整頓禁軍,汰羸除弱,更招募天下壯士至京師,設立殿前
諸班,由趙匡胤選擇精?將士充之,後周軍隊自始獨霸。[13]南征北討956年初,周世宗親征南唐,大軍圍攻壽城(今安徽省六安市壽縣),南唐駐
紮一萬兵馬於塗山(今安徽省蚌埠市)下,停泊舟艦於淮河,世宗命趙匡胤往攻。3月,趙匡胤伏軍渦口(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東北),派遣一百
餘名騎兵襲?南唐軍營,交戰後佯敗逃遁,南唐軍追?,至渦口而後周伏兵四起,南唐軍大敗,斬唐將何延錫,奪得五十餘艘戰艦。[14]南唐?
有十五萬援軍駐紮清流關(今安徽省?州市)[15],趙匡胤受命征討,攻克清流關、?州城,並生擒唐將皇甫暉。[16]5月,南唐軍攻揚州,趙匡胤
屯兵六合支援。揚州守將韓令坤懼而欲退,趙匡胤下令軍中:「揚州士兵過六合者,?斷雙腿!」韓令坤才決心固守。[17]南唐又遣齊王李景達率
兵支援,距離六合二十里處駐紮。諸將請主動攻?,趙匡胤卻以逸待勞,俟南唐軍發動攻?,方才領兵迎?,南唐軍大敗,斬殺五千餘人,投江溺
斃的不計其數。[18]戰後趙匡胤因功受封殿前都指揮使,不久又加封定國軍節度使。[19]957年初,世宗再度親征南唐,4月,駐紮紫金山,命趙匡
胤率領禁軍殲滅壽州外圍南唐援軍,趙匡胤連拔數寨,斬獲三千餘人,並切斷南唐援軍通道,壽州因此無援,於是投降。還京後,趙匡胤因功加
拜義成軍節度、檢校太保,仍然擔任殿前司都指揮使。年底,柴榮三征南唐,進攻濠州,城外有水灘環繞,南唐軍在其上設立柵欄防守,世宗遂命
將士騎駱駝渡河,趙匡胤則領兵騎馬而渡,率先攻破南唐水寨,焚燒南唐戰艦七十餘艘,斬殺兩千餘人,攻陷濠州。[20]其後陸續攻陷泗州(今安
徽省宿州市泗縣)、楚州(今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),南唐江北之地盡為周有。隔年5月,趙匡胤改封忠武軍節度使。[21]959年3月,世宗北征契丹,
趙匡胤任水陸都部署,先期抵達瓦橋關(今河北省保定市雄縣),守將姚?斌投降。[22]6月,世宗染病不適,命車駕回京。7月23日,世宗任命趙匡
胤為殿前司都點檢,為殿前禁軍最高統帥。[23]27日,世宗因病駕崩,年僅七?的梁王柴宗訓繼位為周恭帝,改歸コ軍節度使,檢校太尉。960年正
月初一(1月31日),北方邊境鎮州(今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)、定州(今河北省定州市)守將急報,稱北漢與契丹合勢,聯兵入侵,周恭帝命趙匡胤
率宿衛禁軍北上迎敵。[25]初二(2月1日),京城流言四起,謠傳大軍出征之日將策立都點檢做天子,士民不安,準備逃匿。[26]初三(2月2日),趙匡
胤率大軍自京城東北邊的愛景門出城,士卒紀律嚴明,民心稍安。[27]大軍當?駐紮於京城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(今河南省封丘縣陳橋鎮),將士
們謀劃擁立趙匡胤為天子,由都押衙李處耘轉告供奉官都知趙光義,兩人隨即與歸コ軍節度掌書記趙普商討。談論中,諸將突然闖入,??紛紜,
趙普及趙光義以理勸退,諸將稍稍引去,不久又復趨集,露白刃要脅,趙普於是同意,派人前往京城安排?應,將士們則環列於趙匡胤的大帳,等
待天明初四(2月3日)清晨,趙匡胤因酒醉尚未清醒,將士於大營四周鼓譟喧嘩,趙普及趙光義入帳稟告趙匡胤,趙匡胤驚起,披衣而出,將領們持
兵器羅立於庭。趙匡胤不及?話,諸將士即將?袍披在趙匡胤身上,紛紛下拜高呼萬?。趙匡胤堅拒,?將士不聽,迫其上馬南行回京。趙匡胤見
勢不可免,便攬轡對諸將?:「?們貪圖富貴,立我為天子,就必須聽從我的命令,不然,我不當這個皇帝。」?將皆下馬跪地?:「唯命是從!」趙匡
胤便下令不得侵擾後周皇帝、太后及群臣,也不得擅自?掠及搜刮